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高质量发展”启发出版新路径
作者: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2018-03-26   阅读次数:【

高质量发展启发出版新路径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首次全国两会上,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如何落实备受瞩目。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今年各行各业工作的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长周期的战略性判断。出版业也不例外。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还是第一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文化立法提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党的十九大之后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随着实体书店扶持计划的逐步落实,2017年书店扩大规模、重装开业、跨省布局、业态转型的热潮持续升温。2017年1月、8月、11月,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3家国有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同年上市,让资本市场的出版力量更加壮大。政经利好,让高质量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2018年,代表委员们认为继续向好、稳中有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就出版工作而言,来自新闻出版界的代表委员认为,要围绕出版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核心,进一步巩固主业,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做好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规模提升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和“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集团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打造主流出版型、融合发展型、国际传播型的国际著名出版集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认为,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但出版业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通过控制图书品种数量、严格出版专业资质是应对当前不良出版之风的有效途径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吴志明也有相同的观点:“近几年我国每年出版新书都在26万种以上,却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高质量发展要求出版单位转变观念,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思路,转变为规模有限增长、质量大幅提高的思路,要提高单品种的附加值,打造精品。” 

  如何打造精品?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主张,市场化的进程要加快,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出版产业市场化现代化;在主题出版方面,需加大计划性的管理行为,避免出现大量同质化出版物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选题到编辑再到设计的各环节,出版社都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其次,要做好核心IP,向下游延伸;最后,要做好出版“走出去”。 

  提升编辑力是根本,产业融合发展是方向。出版要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作品。因此,编辑水平对于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很关键。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所说:“出版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产品即图书质量上,而书的背后是人,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他认为,一方面出版社要主动参与,加强与作家的沟通;另一方面,出版社应该加强编辑力的建设,着力点在于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重点图书编辑室主任、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别必亮认为,深化出版供给侧改革,要做好编发互动,编辑与发行充分沟通交流,以便编辑的选题贴近市场,发行人员了解选题并给予合理化建议,共同确立合理的印数,减少库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提倡“工匠精神”:“从出版社角度来说,要大力奖励认认真真做书的编辑。不但要奖励那些做出畅销书的编辑,也要奖励那些虽然没有做出畅销书,但对出版社品牌有所提升的图书编辑;另外要针对编校质量专门设置奖项。” 

  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给出版业提出的时代命题。谭跃表示,融合发展的中心不是数字化,而是数据化。数据化不仅是内容转型的方向,更是出版新业态的产业方向。数据化的要害是内容,更是机制。数据化的目标是内容的提供商、服务商,更是内容的创意商。 

  魏玉山有着这样的担忧:“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比如读者对数字内容的需求。但目前提供数字内容的公司,有些并不能保证提供的都是高质量内容。现在很多网络上的内容提供方,并不是出版单位,缺少认真的编辑加工,很难提供高质量内容。”不少委员有着同样的忧虑。于殿利认为,要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提高门槛,让网络出版高质量发展,“实际上,网络出版传播甚广,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因此更加需要加强管理”。 

 出版社应该加强编辑力建设 

出版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产品即图书质量上,而书的背后是人,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这又分为两方面,从源头上,出版需要依托一流的作家,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出版业并不应该只是被动地等待和承接加工,要主动参与,加强与作家的沟通。出版社与作家应该同行共进,是命运共同体,一起成长,一部好作品离不开作家与编辑的精诚合作。在下游的出版环节,出版社应该加强编辑力的建设。从整体环境来看,当下,出版业对年轻一代人才的吸引能力有所削弱,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行业凝聚力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编辑力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毋庸置疑,年轻一代的编辑独立有个性,很有创新意识,但是形格势禁之下,新一代编辑整体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确面临滑坡的危险。而从生存的角度看,出版似乎不能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出版社应该创造好的工作空间,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与奖励机制,让编辑的投入与产出相对合理,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使他们活得有尊严。人才是出版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优秀人才,要营造引进来、用起来、留得住的机制。 

 

  推动内容与科技、资本深度融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此而言,出版业没任何理由置身度外。就出版而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动企业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不断增强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

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加之消费升级,图书市场逐渐回暖,一些优秀作品的市场影响力较之前几年明显扩大。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出版人与其一味简单地抱怨市场如何如何,倒不如扪心自问一下,你究竟为市场贡献了什么优秀图书?当下,出版业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跟风出版、重复出版者不计其数,粗制滥造者屡见不鲜。无论是中国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还是世界各国的公版名著,其版本皆不计其数,然质量却严重良莠不齐,这既是对出版资源的一种浪费,也给读者带来了困扰。图书出版从来就不应该以品种论英雄,通过控制图书品种数量、严格出版专业资质是应对当前不良出版之风的有效途径之一。 

  推动内容与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也是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7年8月“中国出版”成功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突破现有格局,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融合发展方面,我们的国家级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进展顺利,“商中三”三家老字号的融合产品立足于自身特色产品,定位思路日渐清晰,是名副其实的立足于内容自身的融合发展。 

  在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中,所谓“知识服务”是当下的热词之一。而在我看来,所谓“挖掘知识点”“进行知识标引”“提供知识服务”并不是谁都可以干的,没有足够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碎片化”从何入手?“知识点”又从何发现?“标引”该落在何处?“服务”又如何提供?到头来无非是读读屏听听文再包装上所谓“大数据”的华丽外衣来个自诩的“精准推送”而已,只不过是为了满足或茶余饭后的休闲阅读或扎堆闲聊时的时尚话题而已。 “专业人做专业事”在当下仍然适用,只是这个“专业人”可能不再是某个单一的个体而是复合体。“提供知识服务”固然有做学问的成分,但绝对代替不了做学问本身,如果服务得专业,它确能为扎实做学问者提供某种工具、提升一定效率,如此而已。出版人更需要的依然是静下心来做优质内容的发现者、积累者并通过现代科技实现多形态、多路径的有效性转化与传播。 

 完善制度 细化编辑双效考核 

出版业自上而下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很多,但同质化非常严重,而且中国图书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高质量发展。 

  就上海译文出版社来说,一直坚持不盲目扩大图书品种。近10年来,出版社每年的新书出版品种基本控制在300个左右。目前社里有50多位编辑,如果品种扩张过快,编辑就难以精耕细作。作为出版社,不能靠盲目扩张品种来增加码洋,而要依靠品牌的力量。译文社自身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所以首先要维护好这个品牌,这就需要不断有精品力作,而不是盲目扩张品种。 

  就实际工作而言,首先应该提倡工匠精神,从选题、编辑加工、设计各个环节实践高质量发展。编辑要静下心来,做到准确无误,以做传世的作品为荣。同时,现在的市场与以前不一样了,读者对图书品质的要求更高;作为编辑要明白,读者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他们最能分辨图书的好坏。所以编辑要特别重视市场,重视读者。其次,从出版社角度来说,要大力奖励认认真真做书的编辑,不但奖励做出畅销书的编辑,也要奖励那些虽然没有做出畅销书,但对出版社品牌有所提升的图书编辑;此外,针对编校质量专门设置奖项,要求大家重视编校质量。 

加强网络出版高质量发展 

 出版最重要的是回应时代的需求,这是最大的创新。准确判断时代的精神,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每个时代都有其新的风貌、精神和需求,出版要从内容资源的发掘上去满足这些需求。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出版要把握新时代的主题,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各方面的成就以及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用新的内容推进社会发展;用新的内容或新的视角,去反映中国梦,对于文化人来说,具体体现是文化梦,就是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中国人独特的智慧贡献。没有这个基础,出版很难高质量发展。 

  这些年来,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一直警醒着出版人。这其中主要是重复出版的问题。因此,市场化的进程需要加快,要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出版产业市场化现代化,当然这要循序渐进;同时,要在主题出版方面,加大计划性的管理行为,否则会出现大量同质化出版物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随着媒体的融合发展,网络出版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下,网络出版在高质量发展上也面临很多问题。要求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提高门槛,促进网络出版高质量发展。目前网络出版传播甚广,尤其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因此更加需要加强管理。这不但对于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解决大而不强 注重双效增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也得因应这种变化,并考虑出版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特殊性进行改革。一方面,出版物具有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两个方面,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工作方针指引下,出版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这也就是说出版业要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出版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扣除重版、重印图书,近几年我国年出版图书都在26万种以上(2015年260426种,2016年262415种),却“大而不强”,很多图书的出版属于无效出版,一些图书没有出版价值,出版效益不高,图书积压严重,这表明出版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很突出(如出版企业不强,2017年全球出版企业50强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内容平庸居多,极少公认的顶级出版物,不能进入世界图书排行榜;出版人才缺乏,没有大家等),这就要求出版业要转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这是保持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出版强国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极

为重要的工作。 

    深化出版供给侧改革五方发力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这为出版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出版业注入了活力,为出版界顺势而为,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图书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良机。二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要求,为选题策划提供了可持续的资源,出版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出版方面大有可为。三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出版界开发乡村图书选题和乡村图书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四是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出版业“走出去”,开展版权贸易,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传播力。此外,全民阅读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出版业夯实了市场基础。 

  当然,有机遇也有挑战,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新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新期盼对文化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出版者不能向读者提供内涵深厚、内容多样、个性鲜明、装帧精美、方便易读的图书,那整个出版业都有可能被读者抛弃。二是来自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的挑战。因此,亟待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加大新技术的运用,探索两媒融合的路径,在适应或转变阅读习惯方面积极作为。三是出版行业内部也存在挑战,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同质化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图书出版质量;图书出版以数量取胜的势头不减,人们的阅读兴趣因淹没在图书海洋中而倦怠,迫切需要控量提质。四是来自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挑战:在经济建设大潮中,社会弥漫着较浓厚的物质化气息,文化生活被忽视。 

  深化出版供给侧改革要从五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选题策划力度,做好年度选题的论证分析与总体把关工作,以期全面提高单品种的印量,控制住平庸选题。二是做好编发互动,编辑与发行充分沟通交流,以便编辑的选题贴近市场,发行人员了解选题并给予合理化建议,共同确立合理的印数,减少库存。三是要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平台,精准发行精准结算,掌握好品种发行动销态势,及时补货加印。四是建议利用好按需印刷技术,进一步降低按需印刷设备每套的购买费用,以达到降低印制成本、按需供应的目的。五是出版单位要重视对自己已有的版权加强清理,做好常销畅销品种的版权续签和保护,进而真正发挥好内容提供商的作用。 

    数量有限增长 质量大幅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如今行业内外都在思考这一问题。就出版业而言,要从做大走向做强。过去的做大,是扩张规模,以数量增长为主,在一定发展阶段,做大是基本的要求;在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要逐步做强。出版业做强,就要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内容。出版是一个加工环节,并不真正创造内容;当然也有例外。创作才是源头,源头如果质量不高,出版业的高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创作端的高质量发展。其次,编辑对于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很关键。编辑和作者之间的高质量互动,能够提升作品的水平。除了编辑之外,印制、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都是高质量出版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和控制数量紧密相关。出版单位人员有限,品种数量太多,必然对质量造成影响。所以高质量发展一定要转变过去的观点,不靠多而是靠精。当然,不追求数量不是不发展,而是发展的理念变了,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既有质的需要又有量的需要。 

  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结构的调整。过去出版单位为了扩张规模,在跨行业发展上进行了多种尝试。这在一定阶段是必须的,对于出版单位整体经济规模和实力的壮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跨界发展和融合发展要从一般多元化,转向以主业为主的相关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多元化发展,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讲,单一产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跨界发展、融合发展要以主业为依托进行相关多元化发展,出版业可以和教育、文化、广播影视、金融、旅游、餐饮、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比如出版和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将图书内容和主题公园相结合,依托文学建立起旅游产业链条;比如出版和餐饮融合发展,将简餐和图书销售结合起来。实现以出版业为主的相关多元化的跨界和融合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同时,要明确发展的边界和方向,不能漫无目的地铺摊子。 

    融合发展激发产业新盈利点 

 如今,出版社面临数字化的冲击,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我认为,

可以从三方面做好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精细化管理。原有的出版方式需要改变,若干年前,出版社采取粗放式经营也能生存,但数字化的冲击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出版社需要从选题到编辑到设计的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其中,设计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决定了“书感”。如今的读者不仅需要一本“有字”的书,而且需要一本“有温度”的书。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在竞争加剧的局面下,品牌出版社依靠质量而非价格赢得了市场。当然这需要出版社在前期有一定的投入。 

  二是媒体融合渐深,激发了许多新的盈利点。出版社要打破出版和其他传媒之间的壁垒,首先要解放思想,不仅在纸质媒体上下功夫,还要考虑影视、手游等媒介,做好核心IP。实际上书的内容就是很好的IP,可以不断向下游延伸。出版社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风险和机遇是同时并存的。 

  三是发力“走出去”。近年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实践,每年都至少有100种图书“走出去”。以前的“走出去”仅仅是数字,盈利能力有限;如今的“走出去”要提升盈利能力。英国菲顿艺术出版公司每年75%的收入来自海外。实际上,我国的出版社对于国外的读者还欠缺了解。值得欣喜的是,在国家的大力引导下,现在很多编辑开始注意这一问题。未来出版的发展,一定是要提高图书质量。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