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
数字前沿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数字前沿
聂震宁:多元化阅读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范燕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发布时间:2014-10-28   阅读次数:【

 

      时间:十月十三日
      主持人:福州电视台主持人 海东(左)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右)
      □本报记者 范燕莹
      “过去都说福州是巷南巷北读书声,那一次匆匆忙忙,没有走到巷子里面去看,现在确实感觉到巷头巷尾皆是读书声。今天参加活动的读者对阅读的喜爱、从阅读获得的快乐,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一开场,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就向主持人谈起了自己对于福州全民阅读的直观印象。
      对于福州,聂震宁并不陌生。2002年,第13届全国书市(后改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福州举办,那是他第一次来福州,但那时的福州既没有“书香八闽”活动,也没有“书香榕城”活动。时隔12年后再次感受福州的全民阅读氛围,聂震宁认为,与当年相比,如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管是“书香八闽”,还是“书香中国万里行·福州站”活动的启动仪式,都让他感受到读书已成为福州市的重要话题,这一点让他倍感振奋。
      一生结缘总是书
      从成长到求学再到工作,从出版社编辑、社长到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多年来,聂震宁一直在跟书打交道。但回忆起个人的读书经历,尤其是小时候的读书经历,聂震宁还是用“坎坷”这个词来形容。那时,聂震宁家里比较穷,虽然能够上学,但家里并没有多余钱来买书。好在聂震宁的母亲是一位爱读书的知识女性,她当时除了上班之外,下班回家时总会从图书馆借本书来读。晚上母亲合上书睡后,聂震宁便会拿过她的书继续读。“小学五六年级靠母亲从县图书馆借书读,中学以后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书读,对我是莫大的快乐之事。”聂震宁这样回忆小时候读书的乐趣。时隔多年,聂震宁还能回忆起自己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叫做《牛虻》。而在后来的出版工作生涯中,聂震宁又购权出版了《牛虻》(中文译本)。从阅读一本书到出版一本书,一本书和一个人的缘分,是如此的百转千回、机缘巧合,这对于一位爱书人来说,是一个有趣又值得珍视的阅读记忆。
      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的日子仅仅持续了3年多,后因历史原因,聂震宁又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爱书人总能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营养供给。没有图书馆,就从同学家借。“有位同学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干部,家有不少藏书,我从他手上借书,读了很多世界名著,像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还有中国的四大名著。”向同学借书的经历持续了将近7年的时间,聂震宁大量的阅读都是在那个时间段积累的。后来聂震宁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社长,他之前的名著阅读积累派上了用场,也因此通过名著和老专家建立了非常融洽的关系。多年来,聂震宁的工作、生活和书籍、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他说:“做编辑,做出版社的社长,都是为了书。书培育了我,我要用一生从事出版工作来回报图书。”
      推广阅读须联手
      参加福州的全民阅读活动时,聂震宁拿到一份榕城阅读地图,这让他眼前一亮。对此,聂震宁呼吁政府、社会各界更多地支持实体书店,把书店办得更好。
      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读者在网上买书,看这本书挺好,立刻从网店买下,很快就会送过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网店就不需要实体书店。”聂震宁强调,如果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对整个社会来说将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可是不能总是吃外卖吧,有时还是要到餐馆去坐一坐,还是要感受那种环境、气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聂震宁如此形容实体书店的文化氛围。在他看来,书店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的品牌,甚至是城市风景的象征。“这里有书,提醒你最近读书了没有,今年读书了没有,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
      聂震宁认为,书店是一个具有公益性的场所,不要把开书店看成是做生意。“尽管有生意的成分存在,但一定要看成文化风景、文化窗口。它是文化的眼睛,我们需要书店深夜亮着灯光,让人们感受到精神的召唤。”
      此次来福州,发现有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这让聂震宁耳目一新;活动启动仪式上,有关协会和个人纷纷捐赠款项支持全民阅读活动,这让聂震宁很感动。聂震宁举例说,像韬奋基金会的全民阅读图书推送计划、韬奋书屋建设计划,《中国新闻出版报》牵头成立的由全国近百家媒体组成的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本身也是积极履行推动阅读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认为,推广全民阅读不单单是一个单位的事情,而是要把阅读作为一个全社会联手来做的公益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善待碎片化阅读
      “你看他的动作就知道,快速动是游戏,慢慢拉是读书。”谈到对于年轻人在公交、地铁上阅读的观察,聂震宁如此有趣地说道。当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阅读,已经引起一些人士的忧虑,他们认为几百字的碎片化阅读以及读屏读网现象,造成人们不认真思考、不钻研,进而对整个民族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聂震宁表示,他曾写过文章谈对碎片化阅读的忧虑,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碎片化阅读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碎片化阅读、整体化阅读是人类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深度阅读和浅阅读也是两类阅读。阅读是多方面、多样化的,因此也要善待碎片化阅读。比如,微信是不是要有更好的公众账号,使得大家读到更多的好文章,这一点比较关键。“今年我开通了微信,一下觉得天地崭新,也能读到不少新内容,思想很活跃,当然也有无聊的内容。”这是微信之于聂震宁最真切的体会。
      有文章称,中国人不爱读书,都在拿iPad和手机玩游戏,对于这样的言论,聂震宁并不认同。“过去我们是不读书,极少人捧着书,现在有捧着iPad和手机、捧着电子阅读器读书的。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慢慢读之甚多,这是一个过程。”另外,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适应这种变化,要善待各种阅读。不能说电子阅读就不是正经读书,不能说移动阅读就不是正经读书。”
      在聂震宁看来,移动阅读也许是一种理想化的阅读,“现在大家时间都不够用,时间变成碎片了,碎片时间想读点书怎么办?打开iPad、打开电子阅读器来读书,不失为利用碎片时间的好方法。我们不能够搬成箱的书走,一个电子阅读器能装1000本书,随时打开就能读,用碎片化时间读完整的书或者读碎片的文章都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