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
数字前沿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数字前沿
纸媒作家集体触网:“推广意义大于盈利意义”
作者:潘启雯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2014-08-20   阅读次数:【

    对2014年度国内文坛来说,有关“网络文学”的热门话题可谓是接连不断。不仅各地相继成立了网络作家协会,而且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华语文学网近日上线,这是我国第一家由作家协会主管的大型文学数字出版网站。不同于起点中文这一类商业文学网站,华语文学网将着眼点放在当代传统文学、经典文学作品的推广传播上,希望借助数字出版的手段,使传统文学传播更广。此举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追捧。

    王安忆、叶辛、赵丽宏、余华、苏童、格非、马原、阎连科等国内知名作家向华语文学网授权了自己的作品,海外作家聂华苓、卢新华、虹影、陈谦、张翎等也授权自己的作品;一些知名文学杂志也予以授权……一时间,有250余位纸媒作家的作品集体“打包”触网。这能否在出版市场下滑、网络文学冲击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纸媒作家进驻网络,给热火朝天的网络增添了新成分,会给文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纸媒作家进入网络能否提升传播文学的质量和水准?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作家和研究人士。

    挖掘“绝版”作品是重头戏

    受图书零售市场萎缩与网络文学冲击的影响,传统文学在近些年来的市场份额增长乏力,而此前传统文学作家虽然也曾试水网络,但频频遭遇“水土不服”。知名作家余华表示,他曾把长篇小说《活着》、《兄弟》授权给中国移动数字阅读,“我发现自己的作品竟然被分在了‘都市言情’栏目下,一年下来版权分成只有几千元,根本没人看”。

    据了解,新上线的华语文学网依托上海作协,将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内容优势带进互联网时代,“我们将为作者、文学社团和文化组织提供数字出版、版权代理、专业培训、创意孵化、宣传推广等服务,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文学生存发展空间,试水传统文学互联网化生存”。华语文学网运营总监麦穗奇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如此介绍说。

    挖掘“绝版”作品将成为华语文学网发展的重头戏。麦穗奇进一步介绍说:“许多已经出版的、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在市面难觅踪迹,出版社也不愿意再版,但仍有阅读需求。网站与作者达成协议后,会对作品进行数字化,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正版阅读、定制印刷等服务,盘活作品价值。”

    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出版与网络文学市场的不断扩大为传统文学提供了新的盈利可能,将激发数字阅读的“长尾效应”。有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较2012年增长66.7%,成为增长最快的互联网细分产业之一。

    麦穗奇认为,现阶段华语文学网还不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前期超过千万元的投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政府基金的支持,“许多作品的授权都来自作家的‘友情赞助’,大部分作品都是先盈利、后分成”。

    华语文学网为作家提供直接购买与按比例分成两种方式出售版权,主要营收途径是作者购买作品,包括为签约作品、原创作品、期刊以及电子书的VIP章节与电子书付费,运营不到一周已有一批读者付费。对此,麦穗奇毫不讳言地指出,就目前发展情况来,其实营收还比较薄弱,可以说是“推广意义大于盈利意义”。

    区别体现在工作和传播方式不同

    纸媒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区别或划分一直是业内外人士关注的一个话题。提到应该如何区别纸媒作家和网络作家,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之一王春林用对比的方式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指出:“既然分别名之为纸媒作家和网络作家,那么,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当然就是作品刊发载体的不同。一为传统的纸媒体,一为互联网。但在我看来,他们之间更为根本的区别,恐怕却在于创作动机的巨大差异。倘若说传统的纸媒作家更多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放置在了思想艺术原创性新质的追求上,更在意自己可能的文学史地位,那么,网络作家所主要追求的就不过是点击量的巨大。这样一来,如何才更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络作家最关注的事情。”

    王春林进一步指出:“一方面,我们恐怕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在另一方面,我的私愿却是,纸媒作家能够以对于文学审美本质宗教徒般的虔诚来强有力地抵御对抗网络作家过分注重作品点击量的市场化行为。”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夏烈则认为,纸媒作家和网络作家目前最大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工作方式和传播方式上。纸媒作家无论是严肃文学还是畅销书,工作节奏相对可以慢下来,是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模式;而网络作家的典型工作模式是“日更”、“周更”。“拼字”和“劳模”是被创作工业流水线圈定了的一群人。其次,纸媒介质意味着它的传播是先出版后传播的,作家对作品负主要责任包括其市场风险的一部分,个体经验最重要;网络文学是边写边传,互动性强,读者参与其写作流程,传播同时决定着修正。但一般会认为网络作家仅仅指现阶段收费阅读模式下的类型小说、通俗小说,以此区别于传统文学,这是比较狭义的,将来会证明并不仅止于此。

    “《繁花》算不算网络文学?”青年评论家黄平曾抛出这样的一个有趣问题,从发表平台来看,起初在弄堂网连载的《繁花》自然是网络文学,但它又与网络文学以类型文学、通俗文学为主流的特征不同。作家金宇澄总结说,他写《繁花》的过程是传统作家写作草稿状态的公开化,是一种有热度的写作,“每天有人评论就让写作者形成‘为读者上菜’的心理。”在华语文学网上,读者将看到《繁花》在弄堂网连载时的原始版本。金宇澄认为,当下写作正处于一种江海交汇口,“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分野并非固定化的,会合流、会交融”。余华也同意,互动的写作过程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帮助,传统作家可以借鉴,“网络文学的概念会模糊,未来可能是印刷文学和数字文学的区分,作家的作品会同时有纸质和数字两个版本”。

    纸媒作家进入网络能提振自身影响力

    “盗版”和“传播意义”是作家、研究人士等关心的另外两个话题。

    在从业者看来,盗版或将成为华语文学网现阶段最难逾越的障碍。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启收费模式,随即面临着每部热门作品被盗版800万次以上的困境。《长恨歌》、《蹉跎岁月》等多部登陆华语文学网的小说都能够很容易找到免费电子版,早早完成了“数字化”。

    麦穗奇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表示,华语文学网将与上海市版权中心签约版权认证,从源头规范版权,一旦发现盗版,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作者权益。此外,网站或将尝试“免费+广告”的方式,在不损失作者收益的情况下尝试免费阅读。

    谈到纸媒作家进入网络能否提升传播文学的质量和水准?长期关注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学发展生态的夏烈,他理性地指出:“目前看还是作用有限。但也有个别比较独特的成功案例,比如金宇澄《繁花》在沪语网络弄堂网写作,过程得到上海方言迷和网络文青的热爱和鼓励,结果该书成了传统文学界意外的精品之作,也提升了网络写作的水准,改写了我们对未来网络文学版图的构想。”

    与夏烈相对“保守”的看法不同,王春林则坦言: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我们正生活于一个受新媒体冲击巨大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也在影响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网络作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称谓的生成,所凸显出的,正是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无视互联网的存在,显然是自欺欺人。“说实在话,我真心地期望,纸媒作家进入网络,能够借助于网络的力量而多少提振一下文学自身的影响力,能够给只是一味地追求点击量的网络文学带来正面的影响,能够使网络文学的思想艺术水准有所提升,能够多少改变一下网络文学的通俗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