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
数字前沿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数字前沿
数字出版:挖掘内容和渠道推广并重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4-09-23   阅读次数:【

  原标题:数字出版:内容为先运营在后

  数字出版已经喊了一段时间,把数字出版当新生儿来研究,当概念来炒作,当新潮来追捧的现象已成明日黄花。目前,出版人已众口一词承认数字出版是出版的未来趋势,都做出积极拥抱数字出版的姿态。但数字出版究竟如何实现赢利,产品形式、渠道搭建、运营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子,多数出版人还是一头雾水。

  现 象:积极参与却难赢利

  几年间,各类数字出版形式层出不穷。略微总结一下,大概有如下几种:

  移动运营商模式;模仿亚马逊的硬件和电子书城结合模式;移动阅读应用互动电子书模式;教育电子书包模式;数据库模式。

  这些模式中,除了移动运营商模式目前能让各家出版机构小有收入外,其他几种模式能赚到的钱少之又少。很多数字出版机构的真实状态是:做电子书是为他人作嫁衣,做移动应用是花拳绣腿,做电子书包是画饼充饥,做数据库是为了报项目、拉风投、搞补贴。最靠谱的移动运营商合作,赚钱的也并非传统出版机构占优势的图书内容,而恰恰是新兴网络文学的乐园,成了盛大文学、看书网、纵横中文网等的舞台。更何况,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主动权在别人手中,阅读只是移动盛宴上的一碟凉菜,可有可无,无关痛痒。3G来了,4G来了,各家移动运营商玩的是数据,音频、视频、游戏,都比阅读占的数据量大、比重高、用户参与度强。出版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奢谈大发展,往往是一厢情愿。

  解 析:内容价值未被挖掘

  出版机构要想在数字时代获得一席之地,还需从本质上着手。数字出版的本质是什么?一直以来数字出版的一个不好习惯是,让形式驾驭内容。有些人以为,把内容加上音频、视频、互动,就成了一个电子书。其实最美的妆容,在于适合本人。强调文字阅读深度的,要创造一个深阅读的环境,而不是用图片来干扰阅读感受;强调互动的,要简化内容的繁复,寻求互动的合理与流畅,强调终端设备上用户的完美体验。数字出版人的确比传统出版人有更多新的东西要学习,但学习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内容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才谈得上了解不同数字出版产品形式的特点,针对内容,确立合适的数字出版产品形式。

  数字出版是需要学习和尝试的,但出版人一定不能放弃自己的核心——对内容的把控。数字出版首先是内容运营,数字出版形式看似乱花迷眼,其实在不同的框架限制内,不难寻到规律。正如图书开本、装帧不同,但内容才是核心。在内容层面,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是可以完美统一的,无论数字形式还是纸质形式,都只是内容的不同展现形式而已,核心并未改变。有了内容,才有版权可言;学会运营自己的内容,而不是去和互联网公司拼技术、拼渠道,才是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每家出版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资源。传统出版,我们用纸质来展现内容。数字出版,正是要扩大内容的外延,数字出版对内容运营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之前,出版机构掌握的内容只能以纸书这种相对单一的形式表现,但现在,我们可以把内容拆解、拼接、组合、扩展、压缩,甚至扭曲,用种种方式为内容插上新的翅膀。同样的内容资源,也许会产生多倍的效益,这才是数字出版的迷人之处。

  数字出版完全可以抛弃以码洋为标准的业绩考核体系,创造新的赢利模式。可以收取年费、版权授权、改编授权、合作衍生开发。这为出版赢利提供了广阔新天地,但一切的前提在于,内容首先要过硬,内容的运营要有自己独到的首发,要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创造不同的产品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内容资源,发掘已有内容的外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为内容寻找最合适的形式。归根到底,只有能够把内容运营好的数字出版,才是有生命力的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机构要把自己的内容做深度发掘,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哪怕在短期内,我们还看不到清晰的赢利预期,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类终端的完备,用户的使用习惯转向各类终端设备的已成定局,赢利不过是时间问题。但如今很多出版机构的数字部门,连数字版权内容都缺乏,更遑论数字编辑、技术人才,只做些华而不实的多媒体产品就想赢利,只怕是痴人说梦。

  建 议:四个办法走通运营路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内容运营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数字出版编辑

  不可或缺

  一些按需印刷平台呼吁说,今后作者可通过按需印刷来直接推出作品,于是编辑已死。对此我并不认同。其实这些平台所说的是传统编辑会“死”,但数字出版编辑却会更加强大。未来,顶级数字出版编辑是有门槛的,他必须是跨界的,能应付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与变化。不能要求所有编辑都身兼多能,作为一个数字出版机构,要做的就是把内容和技术人才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整体。

  数据库建设

  要足质足量

  一张光盘放几千本书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再过几年,连光驱都没人用了。虽然有些出版机构卖光盘还能有一些收入,但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要做数据库,一定要有足够强大的数据量。绝不是靠廉价吸引读者。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要维持足够大的内容容量、足够强的内容质量、足够独特的内容资源。内容量不够大,做一个数据库就是高铁上跑马车,荒诞派风格十足;内容质量不够强,垃圾信息在信息获取如此便捷的信息时代,很快就会被抛弃;内容选材不够独特,互联网各类百科远比你的数据库内容庞杂,用户贡献的方式远比编辑的能量大,出版机构独特的内容选材的优势就完全丧失掉了,不做也罢。清华知网等平台能够生存,很大程度即在于其内容的独特性和与时俱进。

  数据库的特质就是大数据和实时的更新,需要持续不断的运营维护,耗费极大的资源,不能是匆匆上马,放在那里供人偶尔观瞻的形象工程。做之前,要三思;做之后,技术和运营的后期投入不可荒废。

  电子书包

  集中储备资源

  电子书包由概念转入全面铺开仍需时日,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些尝试。电子书包很大程度是要依靠终端设备,无论是学校的设备,还是学生手中的设备。在设备种种规格、形式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贸然基于某类终端做一个成熟的产品适配,很可能是无用功。

  现阶段为电子书包项目做准备,更多应把力量集中到内容储备。这不是把教科书电子化,而是筹建基于教科书的电子课件、习题数据库、内容平台。即便我们不做电子书包项目,这些产品也可以适配不同形式,进入现行教育行业发挥作用,通过用户的收费也能够尽快实现收入。因此,电子书包的内容运营更多该考虑的是拓展现有教育内容的外延,在数据积累和形式创新上想办法。

  内容推广

  要下大功夫

  无论是移动运营商,还是电子书平台,都是数字出版的渠道伙伴。虽然自建渠道的资本和能力都不是出版机构所具备的,我们要仰赖对方的渠道,但并不意味着出版机构因此放弃自己的宣传推广渠道。

  出版机构是最了解自己内容的,如果你不能撮其精要展示给读者,难道要指望合作伙伴从数万册图书中淘选出精华所在吗?网络如此发达,自媒体的力量能团结其很多同好,当初以为没有价值,找不到读者的作品,也许恰好是为人所忽略的蓝海,新媒体能够为我们开拓这片蓝海。只有自己的内容运营推广强大得力,才能掌握主动,反过来吸引合作伙伴的注意,正向促进这些渠道的销售,这才是双赢的正循环。

  在推广中,传统媒体价值正在逐渐衰退,新媒体价值凸显。分享、互动等多种形式,远比传统媒体上要动更多脑筋。这才是考验内容运营能力的时候,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质,掌控新媒体用户心理,是数字出版人的重要课题。

  数字出版的内容运营当然不仅限于这些,很多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控。数字出版可以走弯路,可以尝试失败,但方向不能错。数字出版机构首需明确的是,内容运营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不可缘木求鱼。也许有些人会说,我们的技术很强,已经依靠提供数字出版技术获得了不错的赢利。但这样的公司本质是技术公司,是互联网公司,而不是数字出版公司,它的定位是数字出版机构的服务商、渠道商。作为处在数字转型阶段的传统出版机构,拼技术,远不如拼内容运营更有优势,知己知彼,方有胜算。

  (作者单位:贵州出版集团北京漫动亚青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